院长荐书|读费孝通《乡土中国》的思考
《乡土中国》 费孝通 著
荐书人:谷城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詹爱军
推荐理由:本书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代表作,虽然成书于上世纪40年代,但对于当前已经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尤其是对国家重点关注的“三农”问题的再认识,对乡村社会治理以及对正在进行的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们在审执工作中对于乡村传统文化的理解及对其特性的把握,都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读后有感 推进乡村治理,要先了解乡土中国
——读费孝通《乡土中国》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而乡村治理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最近读了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得到一些启发——要想治理好乡村,必先了解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首次出版于1948年,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让我们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当时的中国乡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虽然我们现在离费孝通先生所描述的中国乡村相隔了70多年,随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农村、农民已经发生了巨变。但是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乡土文化以及约定俗成的乡规民俗仍然流淌在祖祖辈辈乡民的血液中,镌刻在广袤而多彩的中国乡村。
首先说说乡土本色。说到乡村,我们经常联想到的字就是“土”。接触的是土——“面朝黄土背朝天”,穿着打扮“土”——不拘小节;行为处事“土”——率性粗犷。从古至今,中国的乡村人就是靠着这块土地自给自足、繁衍生息的。与西方国家的海洋文明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经济,人们习惯于维持相对固定的经济交易和生产生活,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中国人,尤其是生活在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人,对泥土更有感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的年轻人不断地进入城市务工;网络的发展让各种信息源源进入乡村,让乡土本色不断弱化。但是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乡村文化仍然留在乡村人的骨子里,并一代代传承。了解和尊重乡村民俗仍是我们乡村治理中不可逾越的基本遵循,知道农民喜爱什么敬仰什么,厌恶什么忌讳什么,真正走进乡村走进民心,才是我们乡村治理的基础。
其次,关于文字下乡的困难。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字对于乡村人的生活来说,并不是至关重要的。乡土人主要靠耕种土地收获粮食,自给自足生存下去。乡民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近的,耕作之余经常聚在一起,隔着家门就能“喊话”。人们从出生到死亡基本上都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熟人社会的状态下,通过口头语言、表情神态、肢体动作足以传达我们的意思。可以看出,文字在乡土社会是没有坚实基础的,甚至是多余的。而当下,九年义务教育虽然从1986年立法开始普及,但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相差甚远。很多农村家庭勉强让子女完成义务教育便离家去城市打工,因此文化进乡村的困难虽然有所改观,但重视教育的观念仍需要进一步强化。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的提升是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只有彻底转变文化可有可无,教育顺其自然的观念,只有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才能真正重视文化,不断提升文化素质。
第三,关于以“礼”、“道德”“长老”维持社会秩序。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的秩序是靠“礼”来维持的,只要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礼治社会便不需法律来维持秩序,从前,我们更多地依靠礼法秩序、道德教养、长老(族长)权力等来约束人、维持社会秩序。如今,随着我国不断地扩大对外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治理更加依赖于规则而非道德信念。但是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传统的“人情味”依然比较重,因此这种按道德规范维持秩序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例如,丈夫因妻子出轨而痛打第三者,在乡土社会,人们不会认为这违背法律秩序,而且在道德舆论上认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乡土社会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无讼和耻讼。即使遇到了法律方面的纠纷,一般人都不愿意跟诉讼沾上一点边。认为当被告是一件非常丢人事情。在这种环境下,法治建设想要在乡土社会扎下根,是有一定困难的。是法治还是德治,是中国争论了几千年的一个论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传统社会乡村治理所尊崇的“礼”,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虽然有糟粕的成份,但是“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一直到现在仍是我们道德规范所弘扬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以德治理的表现;“长老权力”演化到现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村委会基层组织的权力,村民有了纠纷,从找“族长”到找村主任,这是一个变迁,也是一种进步。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全民守法的一个很大的群体在农村,如何将礼治也就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如何使天理国法人情相统一,如何更好地树立基层组织在乡村的威信,发挥基层组织在化解乡村矛盾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以及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乡村是否也应该紧跟步伐,改变原有的面貌,去适应新的发展呢?或许,乡土本色才是乡村该有的样子,但这并不意味这着乡村就应该脱离现代化的发展。我们应该根据乡土特色,制定适宜乡村的发展和治理方略,让中国的乡土社会在新时代有一个焕然一新而又不失乡土本色的崭新面貌。
这,应该也是费孝通先生希望看到的。
作者:王真淳,谷城法院干警子女,大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