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襄阳中院营商环境工作在省市会议交流发言
近年来,襄阳法院认真落实党中央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打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组合拳,为我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知识产权“简案快办”改革得到国务院通报肯定并在全国法院推广,1起案件获评全国法院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典型案例,8项“小切口”改革得到省营商环境领导小组通报表扬,4起案件入选全省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近日,在全省法院院长会和2025年市委政法工作会议上,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就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速度领航 畅通涉企诉讼“快车道”
落实降本增效工作要求,努力为涉诉企业提供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体验更优的司法服务。一是提升诉讼服务质效。开辟涉企案件“绿色通道”,深化网上立案、跨域立案、在线庭审、电子送达、胜诉退费“免申即享”等便企措施。2024年,全市法院当场立案率98%,网上立案率77%。二是提升案件审理质效。建立涉企案件“绿标签”制度,深化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改革,加强涉企案件影响评估和审判流程节点管控,努力缩短涉企案件审理周期。2024年,涉企案件平均审理时长60天,同比下降5天。三是提升案件执行质效。坚定推进切实解决执行难,大力开展“荆楚雷霆”强制执行专项行动,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兑现胜诉权益。2024年,全市法院共执结涉企案件18743件,追回欠款58.63亿元。其中,市法院刚柔相济为骆驼集团追回欠款8400余万元,获评全省法院十大涉企业执行典型案例。
广度融合 绘就多元解纷“新枫景”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涉企纠纷在行业调解组织、专业调解平台就近就地化解,进一步降低企业维权成本。一是沟通联动常态化。建立与工商联协作机制,连续5年在新春伊始走访市工商联,联动召开民营企业负责人座谈会37场次,制定司法助企发展措施46条。二是解纷网络全域化。探索建立“法院+工商联+商会”涉企纠纷调处机制,在全市范围内组建商会调解室57个,引入146名调解员进驻开展工作。2024年共调处各类涉企纠纷1394件,挽回经济损失8960余万元。三是权益保障闭环化。建立涉企投诉“快处+直通”机制,及时处理工商联及企业的来文来信,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襄商之声-法官在线”做法得到全国工商联肯定,市法院获评全省“工商联与人民法院沟通联系机制优秀共建单位”。
温度纾困 激发企业再生“潜动力”
完善市场主体救治和退出机制,对陷入财务困境但仍具有发展前景和挽救价值的企业,积极适用破产重整、破产和解程序,帮助“危机”企业重焕生机。一是破产重整促共赢。2022年来,共适用破产重整程序帮助29家危困企业“破茧重生”。其中,市法院通过破产重组,仅用5个月就审结某公司破产案,促成某公司在襄投资百亿元打造新能源车生产基地,获评“全省法院破产审判典型案例”。二是破产和解救企业。2022年来,共运用破产和解程序帮助15家危困企业重返赛道。在去年,市法院仅用33天时间就助力濒临退市的某能源公司化解债务危机,使得城区污泥处理厂“起死回生”,有力保障了城市平稳运行。三是府院联动助招商。召开全市法院服务保障大财政体系建设推进会,构建“府院联动+招商引资”机制,以“调、判、执、破”手段推动“沉睡三资”确权、处置、流转,助力新上企业17家、新增产值24.6亿元,经验做法在全省法院推广。
精度赋能 打造护航发展“硬支撑”
在全省、全市“新春第一会”召开后,迅即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会议精神,研究制定服务保障措施,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市委部署要求上来。一是深化项目护航行动。围绕市委“两资三能”工作部署,成立项目推进司法服务专班,研究制定“政治+业务”双研判、重大项目“四个一”服务模式等具体举措。二是深化知产保护行动。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在自贸区、县级以上工业园区等创新高地成立3个知识产权巡回法庭和35个协同保护工作站,为创新主体提供零距离司法服务和保障。三是深化护商安企行动。落实“干部素质提升年”和“五化管理”要求,聚焦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重点工作开展审务督察、司法巡查,实施超标的查封和拖延执行专项治理,从严惩治破坏营商环境的人和事。
下一步,全市法院将认真落实2025年全省法院院长工作会和市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强化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以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服务发展大局,竭力为襄阳“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贡献更大法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