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调解止争”!枣阳法院解锁帝乡新“枫”景
汉水汤汤,奔涌着“光武中兴”的盛世记忆;帝乡煌煌,沉淀着“汉风雅韵”的文化基因。
当千年汉韵邂逅现代法治,当治世智慧联结司法初心,当文化根脉注入审执工作,枣阳法院始终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将汉文化中“和合、民本、柔道”的精神内核,与多元解纷、司法为民、善意执行深度融合,以“文化赋能+调解止争”的创新实践,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枣阳样本。
传“和合”之智,绘就多元解纷“枫”景
汉文化中的“和”,既蕴含着团结各方、共创中兴的恢弘气度,也承袭了儒家“礼之用,和为贵”的价值追求。枣阳法院将“和合”智慧引入调解实践,积极参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走出了具有枣阳特色的“和合解纷”新路子。
余某祭祀烧纸引发山火,烧毁田某400余棵桃树。田某索赔10.9万元,余某认为“意外事故不该赔这么多”,双方争执不下,田某诉至法院。这不仅是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更关乎邻里情感、乡土和谐。若简单判决,矛盾或将继续发酵。
枣阳法院以“和合”文化为内核,坚持“和”理念,凝聚“合”力量,将多元解纷作为破题的关键。
立案后,根据案件性质和双方当事人意愿,将该案委派至综治中心民商事调解室,联合驻点法官、调解员、村干部组成先行调解团队:村干部以“情”为桥,翻出两人早年合影,讲述“汉代邻里互助”的传统故事,唤醒久违的邻里温情;法官以“法”为据,宣读专业机构评估损失结果,为调解提供客观标尺;调解员以“理”为基,凭借汉代“乡邻和则乡治”治理智慧,引导双方互谅互让。
经过多方耐心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当场履行,一场可能激化的矛盾,实现“零成本、高效率、实质性化解”。

(收到赔偿款后,当事人送来锦旗)
“感谢你们为我们排忧解难”,收到赔偿款后,田某将一面写有“民间纠纷无小事 依法调解化矛盾”的锦旗送到综治中心。
这面锦旗不仅是人民群众对调解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和合”智慧绽放出的和谐之花。枣阳法院将持续推进“和合”文化与现代司法理念深度融合,以情、理、法并重的方式维护公平正义,让更多的和谐“枫”景铺展在帝乡大地上。
循“仁政”之本,书写司法为民答卷
光武中兴,在于仁政爱民。枣阳法院将“仁政爱民”古训与“司法为民”时代命题紧密结合,牢固树立“小案不小办”理念,深耕民生权益司法保障,以实际行动书写让人民满意的司法答卷。
在一起赡养纠纷案中,承办法官见微知著,把调解席搬至群众身边,以“巡回审判+普法宣传”方式践行“民本”思想,用脚下的泥土、手中的案卷让“仁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成为老百姓脸上洋溢着的笑容。
老人年过九旬,膝下育有二子五女,七子女均已成家另居。老伴离世后,其孤身一人,现已丧失劳动能力及自理能力,日常起居需人照料,但七子女对如何赡养老人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老人无奈诉至法院,要求解决其赡养问题。

(枣阳法院新市法庭通过巡回审判方式审理一起赡养纠纷案件,双方当事人顺利达成了调解协议)
承办法官深知,“民本”不仅是司法服务“零距离”,更重要的是亲情坚冰的消融。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其子女也年事已高,法官当即携卷下乡,将调解地点设在村委会便民服务室,调解过程中,法官援引“黄香温席”等汉代传统孝道典故,春风化雨般将“赡养不仅是法定义务,更是绵延千年的家风传承”根植于百姓心中。
最终,老人的子女主动约定“小儿子负责照料其起居,其余子女共同承担赡养费用与医疗开支”,母子亲情得以弥合,老人的晚年生活有了保障。这一刻,“仁政爱民”古训,在“老有所养”的司法为民实践中焕发新生。
“民之所盼,法之所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枣阳法院始终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依托“巡回审判”“云上法庭”等便民机制,将调解现场延伸到田间地头、百姓家中,让“司法服务多跑路、人民群众少奔波”成为常态,以“司法为民”的务实行动续写“仁政爱民”的时代新篇章。
承“柔道”之治,创新善意执行举措
汉文化中的“柔道”,强调“以柔克刚、刚柔并济”。枣阳法院将“柔道”精神融合贯穿于执行工作始终,坚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精准把握执行力度与温度,让公平正义“执”地有声。
某房地产公司与某营销公司商品房委托代理销售合同纠纷,二审判决后,房地产公司因资金链紧张,提出以房抵债,但营销公司坚决拒绝,并申请强制执行。若直接采取查封、拍卖等强制措施,不仅可能拖垮被执行企业,还可能导致申请执行企业权益落空,影响区域经济稳定。
面对困局,枣阳法院以“柔道”思维破题,将“执前和解”作为缓冲带和解压阀。一方面,向房地产公司严肃释明拒不履行生效判决的法律后果,展现司法“刚”性威慑;另一方,向营销公司耐心分析“涸泽而渔”的潜在风险,建议给予一定宽限期,传递司法“柔”性关怀。
历经多轮“背靠背”沟通、“面对面”协商,双方达成和解,324万余元案款全部如期执行到位,两家企业重回经营轨道。从“两难”到“双赢”,正是“刚柔并济”智慧在执行工作的生动实践。
(枣阳法院执行干警与被执行公司代表人协商)

在枣阳法院,“刚”与“柔”并非对立命题,而是破解执行难的“金钥匙”。对暂时面临困难但仍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优先采用“活封活扣”、分期履行、执行和解等方式,用汉代“治世贵柔”的智慧优化执行策略,既保障债权人权益,又助力企业纾困重生,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汉水奔流不息,法徽熠熠生辉。从“光武中兴”的历史深处走来,在法治中国的现代轨道上前行,枣阳法院以“和合”定分止争、“仁政”温暖民心、“柔道”促成共赢,用汉文化丰富调解形式,解锁帝乡新“枫”景。
下一步,枣阳法院将继续深挖汉文化富矿、创新调解方式方法,让文化成为推动司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为更高水平的法治枣阳、和谐枣阳建设贡献司法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