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法院文化 > 文化生活

纸质书情结

时间: 2014-11-26 15:31 来源: 枣阳市法院

   

吾喜欢读书,而且固执地喜欢读纸质书。
    也许你会说,这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如今是个电子书的年代,纸质书早晚惨遭淘汰。作为90后,竟然还固执地手捧过时的纸质书,多么的不合时宜。

好吧,你说我out也好,守旧也罢,算我死性不改好了。

我承认,我有纸质书的情结。

读书,于我是件快乐的事。

读一本好书,是与智慧对话,让心境升华。                            

读一本好书的那种审美、感觉乃至情感,在电子书中是无法体会的。

(一)书香

古人为防虫,而放香草于书中,故曰书香。而今日之书香,多为自然油墨之香,也是别有一番韵味。倘若身旁常有好书相伴,这书香断然是拒不了的。

想起孩提时代枕边的那本厚厚的童话集。也许是它太厚了,总是散发着一种不浓不淡的清香。那时每晚临睡的必修课是听妈妈为我念那本童话集。渐渐的,习惯了耳畔有妈妈轻轻软软的念书声,习惯了闻着那熟悉的油墨书香安然入梦。

如今,每每闻到书香,总是会想起儿时的童真年代,也会感念妈妈对孩子的一片心香。这书香,由墨香起,由心香逸。

有书为伴,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香在骨里。

(二)书色

书色,我指书的封面、装帧、纸张的质感、颜色等书的外观给人的感觉。

一本书,不光是文字的内容本身,还有纸张的质感、装帧、颜色、封面以及排版,都是我们阅读的一部分。

书的封面可以不华丽,可以不繁杂、不喧闹,素洁、淡雅就已让人温存。线装的最妙,看白色纺线把一页一页的纸张装订一契,整整齐齐,牢固,典致。

纸张的颜色上,不可否认的是我对怀旧色系几乎没有抵抗力。那种黑白的间或泛着微黄的色调,总是给人以时空的悠远感和历史的沧桑感。喜欢昏黄色,是因为觉得它带着时间的车轮碾压过的痕迹;喜欢昏黄色,还因为觉得它是黄昏的阳光泼洒在湖面的颜色。莫名地,喜欢这种古色古香的韵味。

(三)书迹

书迹之上流淌着是我们曾经的存在。读书时留在书上的痕迹,往往也是最易让人对纸质书产生感情的地方。自己的书,在上面做了注记的多为自己的所思所想,感情寓之于内自不待言。

若遇有前人留下的注迹,多一份智慧的碰撞和思想的借鉴未尝不是幸事一桩。也许,这注迹也成了文化的传承的一部分。保留脂砚斋评语的“脂批本”《石头记》不正是为红楼迷梦的破解和中华文化的传承留下了无比珍贵的财富吗?

现代科技在纸质书上刻下的印迹,又让盲文书成为另一种文化传播形式的载体。

(四)书趣

手捧一本好书,或仰或躺或坐;或浅吟,或高诵; 或静思,或闭目;拍案之,涕哭之,手舞之,其深入书中之意趣唯有读者自己深谙其境而已。

读一本好书,如饮一坛美酒。若千年的女儿红,打开来即芳香四溢;读至酣处,醉意几分;再至兴处,微蒙微醒;所思所感,莫不几分迷离,几分朦胧。此时月隐于云,雾失楼台,最是佳境。掩卷过后,仍觉灵思飘逸,满口余香。
读自清的那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便恍若自己也划了一叶扁舟,载着微醺的夜色,漾在那薄霭和微漪里了。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河畔有垂柳依依,河中央人影憧憧,光雾腾腾,再有那船儿过后水面留下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读《荷塘月色》又是满目田田的荷叶,如江南的女子在微风中颔首,低眉,莞尔一笑,生姿摇曳,耳畔是袅娜的妙音,天际是依人的素月……到后来,已然分不清是荷香还是书香,唯是沉醉,唯有沉醉。

近年来,互联网的膨胀和电子阅读器的兴起,让电子书应运而生并迅速壮大,传统阅读似乎一夜之间变得黯淡无光。当纸质书遇上电子书,我们该如何抉择?

我并不否认电子书的节能、环保、低廉和便携。虽然这种种理由都告诉我电子书之于纸质书的优点,可我还是喜欢纸质书,就好像一个古代文人面对现代文明,尽管知道汽车远远先进于骑马 ,可还是由于某种特殊的情感而坚持喜欢骑马。不管怎样,人对纸质书的感情还是要远远超过CD,DVD,MP4或者iPad的。电子书之于纸质书,就如理智之于情感。抛却理智的感情或许可笑,但无视感情的理智既无理由,又不明智。

摄影问世了,可是它并没有取代绘画;电视互联网问世了,可是也没能完全替代报纸;至于纸质书和电子书,相信它们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一个舞台。

事实上,爱书的人对纸质的书都会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抱着一本纸质的书阅读与拿着一部MP4阅读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景。且不说读书时的意趣,单是纸质书的书香、书色、书迹本身就是一种美,耽于审美的现代人,我想大概也是不会放弃纸质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