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小镇大法官》 思合格法官标准
近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法制题材的电视剧连续剧《小镇大法官》,讲述了基层法庭法官为民解决纠纷的故事,该剧全景式展示了基层法官为民司法、公正司法的精神风貌,诠释了理想的“中国式”法庭与中国式法官。
观看该剧后,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下的合格法官标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体制下,诉讼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廉,老百姓有了纠纷,支出25元、50元等很少的案件受理费,就可以找到就近的人民法庭请求解决。这与英美法系动辄花费成千上万的金钱支付诉讼费和律师费的贵族式司法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小镇大法官》中几位法官形象及特点
法庭庭长王德忠代表了本乡本土的经验派老法官。他们的长期扎根在基层法庭工作,审判经验丰富,对婚姻家庭纠纷、相邻关系纠纷、普通的侵权纠纷和民间借贷纠纷等类型的民间传统纠纷,凭借经验敏锐地发现争议焦点,从而快速解决纠纷。他们工作、生活在本乡本土,与当地群众既有深厚的感情,又有这样那样足以对其审判工作产生掣肘的人际关系。在现实中,这一类型的法官,年龄基本在45至50岁之间,经历了我国法治进程中最为艰辛的年代,把大半生都贡献给了国家法治建设。他们的优点是审判经验丰富,勤恳务实,能吃苦,与当地群众联系密切。他们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往往对新类型的案件无法很好处理,对新的审判理念不能很好接受,对办公自动化等新型的办案方法不能很好掌握,还有与本地群众的复杂关系,导致了无法放开手脚,掌握好公正的尺度。
法官何见代表中年资格派法官。他们的特点是经验丰富,思想成熟,精力充沛,有一定的法学理论基础并且已经凭借多年的审判实践将两者进行了比较好的结合。这种类型的法官多在35至45岁之间,占基层法院法官很大的比例,说是中流砥柱也不为过。然而,这一类型的法官大多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或者是中层正职岗位,在一线从事审判工作的很少。
法官姜浩代表了外来年轻学院派法官。他们的特点是法学理论基础扎实,经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敢于创新,对于法律的运用比较熟悉,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他们一般在35岁以下,是最近几年才开始通过考试招录进入法院的。可是,他们的缺点在于理论脱离实践,工作脱离群众。
二、从剧中人品质概括合格法官之标准
一是法律素养与审判经验、生活经验以及各类知识的结合要达到较高程度。剧中,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法官姜浩主审一起离婚纠纷案过程中,在不明案情的情况下,就一步到庭,导致了庭审无法继续,就是一种缺乏审判经验的做法,这表现出来的就是,仅有较高的法律素养不一定能胜任主审法官这样一种观念。这也是审判这种行为的本质所决定的。所以,合格的法官要在掌握精深的法学知识的同时,积累生活、工作中的点滴经验,涉猎其他相关领域内的广博知识。
二是要常怀以匡扶正义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一位优秀法官,是不会抱怨法律之漏洞与生硬的,因为法官是法律的解释者和适用者。剧中环境污染案的审理是唯一一处运用证据规则裁判的案件,但该案又不仅仅是运用了证据规则,其中还穿插着对原被告双方过错的分析,这就体现了法官的责任感,办案并不是简单的判决,而是通过判决体现的价值去指引人们的行为。
三是把握好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情世故的分寸。法官也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正如剧中那样,每一位法官都有自己的欲望。年轻法官有抱负有理想,中年法官为家庭为孩子,老法官经常徘徊在亲情与公正之中难以抉择。如何把握好这个分寸,坚守住这个底线,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说,有时很难,但是天下事,贵就贵在这个难,容易做到的,反而不那么贵重。
我认为,只要中国有这么一群以实现社会公正为目标的法律人,让人民在每一件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就不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