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全市两级法院劳动争议类案件上升原因及新特点
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襄阳市两级法院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类案件4047件,其中一审案件3114件,平均审理时长71.65天;二审案件933件,平均审理时长58.93天。收案数逐年递增,增速逐年加快,该趋势既有企业用工不规范、劳动者维权意识提升,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行政监管力度不够等因素推动,也受疫情后经济形势低迷,市场主体经营难度增大,用工需求明显萎缩致使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加剧因素的影响。分析发现,近些年的劳动争议案件呈现出如下新特点:一是劳动者诉求复合、多样且集中度高,其中工伤赔偿案件多,调解难度大。目前,单一诉讼请求的劳动争议案件基本由职工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诉前调解阶段化解,能够进入诉讼程序的劳动争议案件往往属疑难复杂且多种诉讼请求叠加,诉求主要集中在经济补偿金、加班工资、双倍工资差额等方面。其中涉工伤保险待遇案件较多,实际用工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为节约成本未给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劳动者发生工伤后,该部分社会保险待遇依法应由用人单位承担,牵涉到医疗费、停工留薪期、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等项目,往往赔偿金额多,双方矛盾剧烈导致调解难度大,企业败诉率较高。二是群体性纠纷多发且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制造业受疫情、金融环境、经济政策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一旦企业资金断裂,无法支付劳动者工资,容易引发大规模裁员降薪。建筑企业多采取分转包等方式规避直接用工,大部分为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自行招募,人员需求量大且用工不规范,一旦发生事故,建筑企业与包工头之间互相推诿,回避,极易引发群体性劳动争议系列案。三是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案件有所增加,劳动者权益保护存在多种现实难题。近三年,襄阳法院共审结涉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类案件46件,从业群体主要为网络主播、外卖配送员,快递员。与传统就业形态相比,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更加灵活,工作内容更加多样,工作时间更加弹性,劳动关系的认定及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难度更大。比如平台用工合作企业以外包方式组织用工,或者将原本属于一家用人单位的用工内容被分解由不同用工主体来完成,这种“隐蔽用工”模式,需要根据劳动管理事实和从属性特征才能明确劳动关系主体。此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过程中产生的绝大部分信息都存储在平台,一旦发生争议,登录权限被禁则无法获取组织管理及工资支付的相关信息,劳动者举证难度大。为遏制劳动争议案件持续攀升的态势,建议:一是持续推动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解,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实现各方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协调联动的常态化工作格局。二是积极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针对易产生纠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大司法宣传力度,助力用人单位完善规章制度,严格依法规范用工。三是组织学习最高院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纠纷的相关指导意见,进一步明晰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认定的具体标准,强化劳动者证据保管意识,倡导争议发生时依法多渠道合理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