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办案故事 | 爱在无声处,一场特殊的离婚调解
编者按
为大力宣传全市法院优秀法官和其他干警尤其是基层一线干警公正、勤勉、清廉、文明办案的动人事迹,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官方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开设《我的办案故事》专栏,积极挖掘一线干警办案故事,真实生动展示干警的办案过程、司法智慧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良好形象,一体推进普法宣传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新的更高要求。欢迎全市法院干警积极提供“情理法”交融、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案例,努力为平安襄阳、法治襄阳贡献法院力量。
今天,我审理了一起特殊的离婚案件。当事人双方走进法庭时,我默默地观察他们,发现他们互不理睬,彼此没有眼神交流,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的气息。双方当事人都是聋哑人。
庭前我也做了些准备工作,请来了本地聋哑人协会的手语翻译。但让我始料不及的是,这位手语翻译听力下降了,他可能听不到我们的声音,但他却是我县唯一的手语翻译。
没有翻译,当事人的认知有限,这个庭审该如何进行呢?小法助还是有些露怯:“庭长,怎么办?”
我鼓励她:“别紧张,我们一起把庭审节奏放慢点。”
思虑片刻,我猜想“两个当事人年纪不大,应该会识字,可以使用手机打字辅助,把各自的意见写成信息发送”。我把这个猜想写在纸上和翻译进行了沟通,也和双方当事人交换了意见。当他们点头表示同意时,小法助也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三个小时的庭审,我努力倾听他们的“声音”,通过一条信息一条信息的发问回答,试图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妻子看起来比较急躁,用手语比划着丈夫的冷漠以及对丈夫的不满;丈夫则表达着对家庭责任的无奈及对妻子的挽留。看着他们用手语激烈“争吵”,我意识到,他们之间缺乏的不是爱,而是有效的沟通和理解。如果不是丈夫的疏忽和无端猜忌,妻子也不会一气之下回娘家。这段婚姻并非走到了尽头,而是被误解和沟通不畅蒙上了阴霾。
休庭时,我和庭外的双方当事人的亲属进行了沟通,想尝试是否可以调解,想借助亲情帮助他们打开心结。而后,我又和翻译、小法助一起进法庭分别和当事人双方沟通。考虑到被告长时间用手机打字视力模糊,小法助就用一张纸,一个字一个字地写,耐心地等待……
时间过得好快,从上午9点开庭转瞬到了中午12点。经过我们不厌其烦的沟通和疏导,他们俩终于愿意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交谈”。我看到了妻子眼中的泪光,因为她看见了丈夫的白发,读懂了丈夫为家庭所做出的努力和曾经疏忽的懊悔。丈夫也通过反复取下眼镜、不断擦拭厚眼镜片,反复写下“回家和好”字样,我看到了他们试图靠近彼此的渴望。最终,在我们耐心的调解下,妻子决定撤回起诉,给彼此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庭审结束,丈夫搀扶着80多岁的岳母,岳母拉着女儿,三人一起离开的背影如此温馨。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这个丈夫的担当和这个家庭的希望,我忍不住祝福他们余生一定要是幸福的。
小法助感慨地说:“我们办的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故事,都承载着当事人的喜怒哀乐。”
是呀,法律之外,还有人情和温度,并不是每一个离婚案件都必须以离婚判决来收场。我忍不住回应她:“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熟记法律条文,更需要我们用心去倾听,用爱去化解矛盾,用行动去传递司法的温度。”
法官手记
这起案件也让我意识到,社会对聋哑人等特殊群体的关注和支持还远远不够,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帮助,需要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我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到这个群体,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感受到司法的温度,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充满爱与希望。——刘俊彦